儿童退热栓通常在用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开始起效,退烧效果可持续4-6小时。退烧时间受年龄体重、发热原因、药物吸收效率、用药规范性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儿童退热栓的主要成分通常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药物在直肠溶解后,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血液循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起效速度略快于口服剂型。对于普通感冒或疫苗接种引起的低中度发热,多数患儿在用药1小时内体温可下降1℃左右,精神状态和食欲随之改善。家长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包裹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若患儿存在严重脱水、血液循环障碍或直肠炎症,可能延缓药物吸收速度。细菌感染引起的持续高热可能需要配合抗生素治疗才能有效控制体温。当用药2小时后体温未降或反复升至39℃以上,或伴随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并发症,须立即就医。早产儿或肝肾功能异常儿童使用退热栓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使用退热栓期间应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发热期间保证适量饮水,选择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避免与其他含相同退热成分的药物联用,防止过量中毒。退热栓仅作为对症处理手段,反复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波动异常时,需及时儿科就诊查明病因。退热后仍要观察患儿活动力、尿量和皮肤黏膜状态,预防脱水或热性惊厥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