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通过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调脂稳定斑块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反应、心肌氧供需失衡等原因引起。
1、溶栓治疗:
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且无法及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能快速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恢复血流,但存在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禁忌证。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开通闭塞血管,是首选再灌注策略。需在发病12小时内实施,黄金时间为发病后90分钟内。介入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3、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扩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维持12个月以上,期间需监测出血风险。
4、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生成,减少血栓蔓延。抗凝治疗需持续至血运重建后,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警惕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5、调脂稳定斑块治疗:
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斑块。需长期服用使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配合饮食控制效果更佳。
发病后需立即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活动。恢复期应遵循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深海鱼类、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初期以缓慢步行等有氧运动为主,逐步增加运动强度。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心肌酶谱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缺点包括灵敏度不足、特异性有限、时效性滞后、受干扰因素多、无法评估梗死范围。
1、灵敏度不足:
心肌酶谱在心肌梗死早期可能呈现假阴性结果,特别是发病6小时内肌钙蛋白未显著升高时。约2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首份检测结果可能漏诊,需依赖动态监测。
2、特异性有限:
肌酸激酶同工酶可能因骨骼肌损伤、剧烈运动等非心脏因素升高。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钙蛋白基线水平升高,可能干扰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标准。
3、时效性滞后:
肌钙蛋白通常在心肌缺血4-6小时后才开始升高,峰值出现在12-48小时。这种延迟导致无法满足急诊科对超急性期诊断的需求,可能延误再灌注治疗时机。
4、受干扰因素多:
溶血标本会导致假性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肝素抗凝血可能影响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产生干扰抗体,造成检测数值异常。
5、无法评估梗死范围:
心肌酶谱数值与心肌损伤面积无线性关系,不能区分透壁性或非透壁性梗死。微梗死患者可能出现显著酶学升高,而广泛心肌缺血者可能酶学改变不明显。
建议结合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脏超声室壁运动异常等检查综合判断。对于疑似病例应每3小时重复检测肌钙蛋白,同时监测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曲线。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出现持续胸痛应立即就医,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肌耗氧量骤增。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