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部位抬高主要是为了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抬高患肢有助于减少局部血液淤积,降低组织压力,从而缓解不适症状。
骨折后局部血管可能受损,导致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引发肿胀。抬高患肢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渗出液在受伤部位的积聚。同时,抬高还能减轻神经压迫,缓解疼痛感。临床建议将骨折部位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例如用枕头垫高手臂或腿部,但需避免过度抬高影响动脉供血。
部分特殊类型骨折可能不适合抬高处理。如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出血时,随意移动患肢可能加重损伤。某些脊柱骨折需要保持特定体位,盲目抬高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存在血管损伤风险的患者,抬高可能影响远端血供,需医生评估后决定。
骨折后除抬高患肢外,还需注意保持固定装置干燥清洁,避免患处受力或碰撞。饮食上可增加富含钙质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有助于骨骼修复。恢复期间应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如出现皮肤发紫、麻木加剧或固定装置松动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