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后脑勺出现可活动的疙瘩可能与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毛囊炎或外伤血肿有关。可通过触诊观察、局部护理、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或定期随访等方式处理。
1、淋巴结肿大:
枕部淋巴结是常见原因,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黄豆大小、质地柔软的可活动包块,可能伴随发热或头皮感染。需观察是否增大或红肿,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堵塞形成的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可推动。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疼痛。未感染时可暂观察,感染期需外用抗生素软膏,顽固性囊肿需手术完整切除。
3、脂肪瘤:
由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触诊呈分叶状、质地柔软。生长缓慢且无痛感,直径超过2厘米或影响外观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
4、毛囊炎:
毛囊细菌感染形成的红色丘疹,可能发展为脓疱。局部热敷促进消退,避免抓挠。反复发作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严重时需口服抗生素。
5、外伤血肿:
头部磕碰后形成的皮下血肿,初期有波动感。24小时内冷敷减轻肿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若持续增大或出现呕吐需排除颅骨骨折。
保持头皮清洁干燥,选择纯棉透气寝具。哺乳期母亲需避免辛辣饮食,婴幼儿辅食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果泥。避免频繁触摸肿块,观察期间记录大小变化。出现发热、拒食或肿块迅速增大时及时就医,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性质。日常注意防护头部避免磕碰,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