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的并发症主要有皮肤过敏、电极片灼伤、局部感染、肌肉不适、心理焦虑等。心电监护是临床常用的监测手段,但长时间使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1、皮肤过敏部分患者对电极片粘合剂或导电凝胶成分敏感,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贴敷部位红肿、瘙痒或皮疹。过敏体质患者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可选用低致敏性电极片。轻度过敏可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严重时需暂停监护并抗过敏治疗。
2、电极片灼伤电流刺激或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皮肤灼伤,常见于使用高频电刀等设备时。表现为电极片接触区域发红、水疱或表皮脱落。需定期检查电极片位置,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贴敷。出现灼伤应立即更换监护部位,并按烧伤程度进行伤口处理。
3、局部感染长期贴敷电极片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增加细菌感染风险。表现为局部化脓、疼痛或发热。需严格消毒贴敷区域,每24小时更换电极片。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加强皮肤观察,发现感染迹象需及时使用抗生素。
4、肌肉不适监护导联线牵拉或电极片压迫可能引起肌肉紧张或疼痛,多见于胸导联贴敷部位。调整导线固定方式可减轻牵拉,选择柔性电极片能降低压迫感。长期监护患者建议每8小时协助变换体位,必要时进行肌肉放松按摩。
5、心理焦虑监护设备报警声和活动限制可能引发紧张情绪,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波动等假性异常数据。应向患者充分解释监护必要性,调低报警音量,在安全范围内允许适度活动。儿童患者可通过玩具分散注意力,老年患者需加强心理疏导。
实施心电监护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检查贴敷部位情况。选择透气性好的电极片,避免在毛发密集或皮肤破损处贴敷。监护结束后使用温水清洁残留胶质,涂抹保湿乳液修复皮肤屏障。医护人员需规范操作流程,定期校准设备,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监护方案。出现并发症时应记录具体表现和处理措施,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