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最明显的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便排气。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可能由肠套叠、肠粘连、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引起。
1、腹痛小儿肠梗阻的腹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且间歇性发作。腹痛可能伴随哭闹不安,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屈膝缩腹。肠梗阻引起的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全腹,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肠套叠引起的腹痛可能呈现规律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
2、呕吐呕吐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症状,早期可能呕吐胃内容物,随着梗阻程度加重可呕吐胆汁样液体。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带有粪臭味。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症状。呕吐后腹痛可能暂时缓解,但很快会复发。
3、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梗阻腹胀显著。腹部可能不对称膨隆,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触诊腹部紧张,叩诊呈鼓音。完全性肠梗阻时腹胀进行性加重,可能影响呼吸功能。新生儿肠梗阻可能表现为全腹膨隆伴静脉显露。
4、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时患儿停止排便排气,但早期可能有少量排便。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可能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肠套叠患儿可能排出果酱样血便。停止排便排气时间越长,肠管缺血坏死风险越高。
5、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发热、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严重脱水可导致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肠管血运障碍时可能出现腹膜炎体征,表现为全腹压痛、反跳痛。新生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表现。
家长发现小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喂食或使用泻剂。医生可能通过腹部X线、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等保守治疗,必要时需手术治疗。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及时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基础疾病。术后患儿应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定期随访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