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清醒期通常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可能由头部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畸形破裂等原因引起。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的急症,需及时就医干预。
1、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撞击或跌落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引发出血。患者伤后可能出现短暂意识丧失,随后清醒数小时,继而因血肿扩大再次陷入昏迷。需通过头颅CT确诊,紧急情况下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配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减轻脑水肿。
2、凝血功能障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患有血友病等凝血异常疾病时,轻微头部外伤即可导致硬膜外持续渗血。这类患者清醒期可能延长至24小时以上,伴随逐渐加重的头痛和呕吐。治疗需静脉注射凝血酶原复合物纠正凝血功能,同时监测凝血四项,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3、血管畸形破裂先天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或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可形成自发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可能无明确外伤史,清醒期出现单侧瞳孔散大或肢体偏瘫等局灶体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病变位置,治疗需联合血管内栓塞和血肿清除术,术后可服用尼莫地平片预防脑血管痉挛。
4、高血压脑出血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硬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突破硬膜外层积聚形成血肿。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清醒期伴随剧烈头痛和喷射性呕吐。需紧急控制血压并清除血肿,术后可静脉滴注乌拉地尔注射液维持血压稳定。
5、颅骨肿瘤侵蚀多发性骨髓瘤或颅骨转移瘤侵蚀硬脑膜血管可引起慢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清醒期可能持续数周,伴随进行性视力下降或耳鸣。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肿瘤性质,治疗需切除肿瘤并清除血肿,术后根据肿瘤类型选择放疗或靶向治疗。
出现中间清醒期症状应立即保持患者平卧位,避免头部移动和剧烈摇晃,测量并记录意识状态变化。转运过程中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禁止自行服用止痛药或镇静药物。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恢复情况。有头部外伤史者需观察3个月以上,出现头痛加重或视物模糊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