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症状监测、药物管理、活动限制及及时干预。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肿瘤、粪石嵌顿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
1、饮食调整急性期需严格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缓解期可逐步尝试清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恢复期选择低渣半流食,如蒸蛋、烂面条,少量多餐。长期需限制粗纤维食物摄入,如芹菜、竹笋,减少肠腔阻塞风险。
2、症状监测每日记录排气排便次数及性状,观察是否出现阵发性绞痛加重或持续胀痛。测量腹围变化,若24小时内增长超过3厘米需警惕肠坏死。呕吐物若呈粪臭味或带血丝,可能提示绞窄性梗阻,应立即就医。
3、药物管理禁用强效止疼药以免掩盖病情,可遵医嘱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但完全性梗阻禁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可用于继发感染,胃肠减压后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4、活动限制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缓解后每日床边活动30分钟,避免突然弯腰或剧烈运动。术后患者需使用腹带保护切口,三个月内禁止提重物超过5公斤,防止肠管再次粘连。
5、及时干预出现持续高热、心率加快、腹膜刺激征时,需考虑手术解除梗阻。慢性不全梗阻者可尝试空气灌肠复位,无效时行肠粘连松解术。肿瘤性梗阻需限期切除病灶,必要时做肠造口。长期携带造口袋者需定期更换护理,预防皮炎发生。
肠梗阻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分钟促进肠蠕动。术后康复期每周摄入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2-3次,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半年内每月复查腹部超声,警惕复发。外出时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标注禁忌药物及紧急联系人。冬季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肠管痉挛诱发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