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药物治疗、灌肠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儿童肠梗阻通常由肠套叠、肠扭转、先天性肠道畸形、粪石堵塞、肠道炎症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儿童发生肠梗阻后需要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潴留,缓解腹胀和呕吐症状。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脱水情况,避免因禁食导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期间需定期检查胃管是否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2、静脉补液肠梗阻患儿常伴有脱水症状,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补液治疗可纠正因呕吐和禁食导致的水电解质失衡,维持循环稳定。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监测患儿的尿量和皮肤弹性,及时反馈异常情况。补液过程中需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治疗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道痉挛,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控制肠道感染,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药物治疗期间家长需观察患儿腹痛是否缓解,排便情况是否改善。若用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灌肠治疗对于低位肠梗阻或粪石堵塞引起的梗阻,可采用温盐水灌肠或开塞露灌肠促进排便。灌肠治疗能软化粪便,刺激肠道蠕动,帮助解除梗阻。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固定患儿体位,灌肠后观察排便量和性状。反复灌肠可能损伤肠黏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规范。
5、手术治疗对于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进行剖腹探查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手术可解除机械性梗阻,切除坏死肠段,重建肠道通畅性。术后家长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发热、腹胀等并发症,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
儿童肠梗阻治疗后,家长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初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少量多餐,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日常需培养儿童规律排便习惯,鼓励适量运动,避免暴饮暴食。若出现反复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监测肠道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