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长期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纤维化和心脏功能减退的一种慢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通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因素有关。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肌病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治疗需控制血脂、血压,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硝酸甘油片等。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部分心肌坏死,剩余心肌代偿性肥大,长期可发展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有胸痛、乏力等表现。治疗需改善心肌供血,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
3、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肌肥厚,同时加速冠状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治疗以降压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
4、糖尿病糖尿病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硬化,同时高血糖直接损害心肌细胞。患者可能有多饮、多尿等表现。治疗需控制血糖,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
5、吸烟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加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常有咳嗽、气促等症状。戒烟是重要治疗措施,必要时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辅助戒烟。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出现胸闷、气短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