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胃炎呕吐不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物理缓解、观察病情等方式处理。该症状通常由病毒感染、饮食不当、腹部受凉、胃肠功能紊乱、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呕吐期间需暂停固体食物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从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开始尝试。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选择易消化的面条、馒头等碳水化合物。少量多餐喂养,每次进食量不超过平时1/3。
2、补充水分:
使用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比例配制,每10-15分钟喂5-10毫升。可选用苹果汁稀释后补充电解质,观察尿量判断脱水程度。若出现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等中重度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
3、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调节肠道菌群。呕吐严重时可能需使用多潘立酮等止吐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禁止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止泻药物。
4、物理缓解:
呕吐后保持上半身抬高30度侧卧位,用温毛巾擦拭面部。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注意避开剑突部位。可尝试按压内关穴缓解恶心感,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
5、观察病情:
记录呕吐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持续8小时无法进食、呕吐物带血或胆汁、精神萎靡等症状应立即就诊。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腹泻等新发症状。
护理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儿衣物及时更换避免着凉。恢复期逐渐增加食物种类,优先补充富含钾的香蕉、土豆等食材。日常注意餐具消毒,培养饭前洗手习惯,避免生冷食物摄入。适当进行腹部保暖,可使用暖水袋隔衣热敷,温度控制在40℃以下。若症状反复或加重,建议完善便常规及轮状病毒检测。
急性肠胃炎和急性胃肠炎在临床上属于同一疾病范畴,均指消化道的急性炎症反应,医学专业术语统称为急性胃肠炎。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民间俗称的侧重部位不同:肠胃炎多强调胃与肠道症状并存,胃肠炎则更侧重医学解剖学定义。该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1、术语差异:
急性肠胃炎是民间对消化道炎症的通俗称呼,常特指胃和小肠的炎症反应;急性胃肠炎则是医学标准术语,涵盖胃、小肠及结肠的广泛炎症。二者在病理机制上无本质区别,均涉及消化道黏膜的充血水肿与分泌异常。
2、症状表现:
疾病早期以胃部症状为主,表现为上腹绞痛、恶心呕吐;进展期炎症向下蔓延至肠道,出现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者可伴随发热、脱水等全身症状,婴幼儿及老年人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
3、病因分类:
病毒感染占70%以上,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感染常见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非感染因素包括生冷刺激饮食、非甾体抗炎药损伤等。致病微生物多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经口传播,夏季细菌性感染高发,冬季病毒性感染多见。
4、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和流行病学史,粪便常规检查可区分感染类型。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正常或偏低多为病毒感染。严重持续腹泻需进行粪便培养或核酸检测明确病原体。
5、治疗原则:
轻症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细菌性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制剂能调节菌群平衡。呕吐剧烈者可短期使用止吐药物,但需避免滥用止泻药延缓病原体排出。
患病期间建议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步过渡到稀粥、面条。避免乳制品、高纤维及油腻食物刺激肠道。症状缓解后2周内仍应保持饮食清淡,适量补充电解质饮料。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生熟食分开处理。老年患者若出现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