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和急性胃肠炎在临床上属于同一疾病范畴,均指消化道的急性炎症反应,医学专业术语统称为急性胃肠炎。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民间俗称的侧重部位不同:肠胃炎多强调胃与肠道症状并存,胃肠炎则更侧重医学解剖学定义。该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1、术语差异:
急性肠胃炎是民间对消化道炎症的通俗称呼,常特指胃和小肠的炎症反应;急性胃肠炎则是医学标准术语,涵盖胃、小肠及结肠的广泛炎症。二者在病理机制上无本质区别,均涉及消化道黏膜的充血水肿与分泌异常。
2、症状表现:
疾病早期以胃部症状为主,表现为上腹绞痛、恶心呕吐;进展期炎症向下蔓延至肠道,出现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者可伴随发热、脱水等全身症状,婴幼儿及老年人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
3、病因分类:
病毒感染占70%以上,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感染常见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非感染因素包括生冷刺激饮食、非甾体抗炎药损伤等。致病微生物多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经口传播,夏季细菌性感染高发,冬季病毒性感染多见。
4、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和流行病学史,粪便常规检查可区分感染类型。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正常或偏低多为病毒感染。严重持续腹泻需进行粪便培养或核酸检测明确病原体。
5、治疗原则:
轻症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细菌性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制剂能调节菌群平衡。呕吐剧烈者可短期使用止吐药物,但需避免滥用止泻药延缓病原体排出。
患病期间建议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步过渡到稀粥、面条。避免乳制品、高纤维及油腻食物刺激肠道。症状缓解后2周内仍应保持饮食清淡,适量补充电解质饮料。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生熟食分开处理。老年患者若出现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脑出血与脑梗死在核磁共振成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信号特征、病灶形态及周围组织反应三个方面。主要差异包括出血灶的信号演变规律、梗死区的弥散受限表现、病灶边界清晰度、周围水肿程度以及继发改变特征。
1、信号特征:
脑出血在核磁共振上呈现动态信号变化,超急性期T1加权像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随着血红蛋白降解,亚急性期T1和T2均呈高信号。脑梗死急性期T1加权像呈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明显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明确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呈低信号。
2、病灶形态:
脑出血病灶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相对清晰,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积。脑梗死灶则按血管供血区分布,呈楔形或扇形,灰白质同时受累,急性期边界欠清晰,慢性期可出现软化灶。
3、周围组织反应:
脑出血周围水肿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但范围相对局限,水肿程度与血肿体积相关。脑梗死周围水肿范围更广泛,可跨越多个脑叶,占位效应明显,严重者可导致中线结构移位。
4、继发改变:
脑出血后期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环,梯度回波序列敏感显示。脑梗死后期可见局部脑萎缩、胶质增生,磁敏感加权成像可见梗死区小静脉显影增多。
5、特殊序列表现: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出血高度敏感,能检出微出血灶。灌注加权成像可显示脑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而脑出血灶周围灌注多正常或轻度降低。
对于疑似脑血管意外患者,除影像学检查外需监测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急性期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饮食宜低盐低脂,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控制每日液体入量。定期复查影像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