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可能导致大出血,但概率较低。该疾病主要通过骨髓异常浆细胞增殖、骨质破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机制增加出血风险,常见诱因包括血小板减少、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血管损伤等。
1、血小板减少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需通过输注血小板、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等治疗。
2、高黏滞综合征异常M蛋白升高血液黏度,影响微循环和凝血因子功能。表现为视网膜出血、牙龈渗血等,可通过血浆置换或硼替佐米等药物降低M蛋白水平。
3、淀粉样变性轻链沉积损伤血管壁,增加脆性出血风险。常见消化道出血或皮下血肿,需针对原发病使用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
4、骨质破坏溶骨性病变侵蚀血管丰富的骨髓腔,可能引发椎体出血或腹膜后血肿。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延缓骨破坏,严重出血需介入栓塞止血。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出现头痛、呕血等出血征兆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