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及抗凝药物五类。
1、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阿司匹林适用于大多数患者,氯吡格雷多用于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高危人群。双嘧达莫也可作为联合用药选择,但需注意出血风险监测。
2、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目标通常要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肌酸激酶。
3、降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或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可平稳控制血压。血压管理目标一般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者需更严格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4、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者,可联用磺脲类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7%以下。
5、抗凝药物:
华法林适用于合并房颤患者,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也可作为选择,但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除规范用药外,患者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全谷物和深海鱼类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体位变化。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出现头痛、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所有药物调整均需在神经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窗内、影像学确认无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可逆、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及凝血功能正常。
1、时间窗限制:
静脉溶栓需在发病4.5小时内实施,动脉溶栓可延长至6小时。超时间窗治疗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时间窗计算以患者最后正常状态为起点,需结合多模式影像评估缺血半暗带。
2、影像学评估:
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大面积低密度灶,MR-DWI显示梗死核心体积小于70毫升。灌注成像需证实存在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闭塞位置。
3、神经功能标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4-25分,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快速恢复的轻型卒中。溶栓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与基线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肢体瘫痪、失语等局灶体征更易获益。
4、全身状况要求:
血压需控制在185/110mmHg以下,血糖排除低血糖<2.7mmol/L及显著高血糖>22.2mmol/L。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内出血、近期重大手术史均为禁忌。
5、凝血功能指标:
血小板计数≥100×10⁹/L,国际标准化比值≤1.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范围。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者需检测特定拮抗剂浓度,近期使用肝素需测定抗Xa因子活性。
符合溶栓适应症患者治疗后需持续监测神经功能变化,24小时内避免留置鼻胃管或导尿管。康复期建议逐步进行床边坐起训练,营养支持优先选择稠糊状食物预防误吸,血压管理目标为较基础值降低15%-20%。三个月内定期随访颈动脉超声及凝血功能,戒烟限酒并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