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干预存在一定风险,但获益通常大于风险。主要风险包括出血转化、过敏反应、血管再闭塞、系统性出血及脑水肿加重。
1、出血转化:
溶栓药物可能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高龄、高血压控制不佳、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风险更高。需通过头颅CT动态监测,必要时采取降压、止血等措施。
2、过敏反应: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药物可能引发皮疹、喉头水肿等过敏表现。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治疗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血管再闭塞:
约10%-15%患者可能出现溶栓后血管再闭塞,与血小板活化、纤溶系统反弹有关。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但需警惕出血风险叠加,需严格把握用药时机。
4、系统性出血:
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部位可能发生出血,尤其近期有手术史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溶栓前需评估凝血功能,避免穿刺等有创操作,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5、脑水肿加重:
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缺血区水肿加剧,严重时可引发脑疝。需控制输液量,抬高床头,必要时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持续监测颅内压变化。
溶栓后需绝对卧床24小时,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小米粥、蒸蛋羹等,分次少量进食。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头颅影像,出现头痛加剧、意识改变等异常需立即就医。保持情绪稳定,家属应协助记录症状变化,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后续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