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环境温度过高、出牙期反应等原因引起。发热是儿童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常见生理反应,多数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持续高热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1、病毒感染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侵袭。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5天,可能伴随流涕、咳嗽等症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饮水量有助于缓解症状。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物。
2、细菌感染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细菌性疾病常导致反复高热,可能伴有局部疼痛或排尿异常。细菌性感染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确诊,常见治疗药物包括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变化,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
3、疫苗接种反应接种百白破、麻腮风等疫苗后24-48小时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这种生理性反应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即可。若出现持续高热或局部红肿硬结,应及时联系接种单位医务人员。
4、环境温度过高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包裹过厚或室温过高可能导致体温升高。这种情况体温多不超过38摄氏度,解除过热环境后即可恢复正常。夏季应注意保持室温在26摄氏度左右,避免直吹空调冷风。
5、出牙期反应乳牙萌出时牙龈肿胀可能引起37.5-38摄氏度的低热,通常持续1-2天。可给婴儿使用牙胶缓解不适,注意口腔清洁护理。若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腹泻等症状,需排除其他感染因素。
家长应每日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量更为准确。发热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适量增加米汤、稀释果汁等流质摄入。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防止体温骤降引发寒战。当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就诊。注意观察患儿尿量、皮肤弹性等脱水指征,必要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