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流血可能由激素水平异常、肌瘤位置特殊、子宫内膜面积增大、肌瘤压迫血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中医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激素水平异常雌激素和孕激素失衡会刺激肌瘤生长并增加子宫内膜血管通透性。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或长期使用含激素类药物者,可能伴随月经周期紊乱、乳房胀痛等症状。临床常用米非司酮、亮丙瑞林等药物调节激素,严重者需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2、肌瘤位置特殊黏膜下肌瘤直接凸向宫腔时易损伤内膜血管。这类患者常有经期延长、点滴出血等症状,B超可见肌瘤与内膜关系密切。宫腔镜肌瘤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药物可选用氨甲环酸等止血剂。
3、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多发性肌瘤或巨大肌瘤会使宫腔变形扩张,导致内膜表面积显著增加。患者常见经量过多伴血块,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可考虑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
4、肌瘤压迫血管肌壁间肌瘤生长过程中可能压迫子宫肌层静脉丛,造成局部淤血和血管破裂。这类出血常表现为非经期阴道流血,超声显示肌瘤血供丰富。可选择聚焦超声消融治疗,配合酚磺乙胺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5、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约15%患者同时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加重肌瘤引起的出血症状。需进行凝血功能筛查,表现为皮肤瘀斑、鼻衄等。除治疗肌瘤外,需联合维生素K、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纠正凝血异常。
子宫肌瘤患者日常应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压增高。饮食宜选择富含铁质的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限制蜂王浆等含雌激素食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肌瘤变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出血持续超过10天时需及时就诊。中医认为该病与气滞血瘀有关,可酌情选用当归、三七等活血化瘀药材,但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