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并发症主要包括肋骨骨折、气胸、心脏损伤、胃内容物反流、复苏后综合征等,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肋骨骨折胸外按压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尤其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轻度骨折可通过胸带固定缓解疼痛,严重骨折伴随血气胸时需胸腔闭式引流。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禁用阿片类药物以防呼吸抑制。
2、气胸按压导致肺组织损伤可能引发张力性气胸,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血氧下降。需立即停止按压,用粗针头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穿刺减压,后续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高流量吸氧。
3、心脏损伤暴力按压可能造成心肌挫伤或心包填塞。心包填塞需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心肌挫伤需卧床休息并监测心肌酶谱。出现心律失常时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控制,严重心功能不全需静脉用多巴酚丁胺。
4、胃内容物反流按压时腹压增高易导致胃内容物误吸。发生误吸后立即清理呼吸道,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必要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监测动脉血气预防ARDS。
5、复苏后综合征自主循环恢复后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需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以上,控制体温在36-37℃范围,进行目标体温管理。脑保护可选用依达拉奉改善脑代谢,肾功能不全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心肺复苏后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72小时,重点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早期开展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逐步过渡到床边坐起训练。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热量控制在25-30kcal/kg/d。定期复查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时及时进行康复评估。保持呼吸道湿润,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