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人体缺钙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钙剂、适度运动、增加日照及定期监测等方式实现。缺钙可能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胃肠吸收障碍、激素水平异常或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是基础措施。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钙含量高且易吸收,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及芝麻、虾皮等也是优质钙源。建议每日摄入300-500毫升牛奶或等效乳制品,搭配绿叶蔬菜如油菜、芥蓝等。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影响钙吸收。
2、补充钙剂钙剂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碳酸钙、柠檬酸钙或乳酸钙等类型。碳酸钙含钙量高但需胃酸辅助吸收,餐后服用更佳;柠檬酸钙吸收不受胃酸影响,适合胃肠功能较弱者。钙剂不宜与铁剂、甲状腺素等药物同服,需间隔2小时以上。长期补钙者应定期监测血钙水平。
3、适度运动负重运动如步行、跑步、跳绳等可刺激骨骼重建,增强钙沉积。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游泳等非负重运动对骨骼刺激较小,需结合其他运动方式。运动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骨折风险。
4、增加日照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合成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春秋季建议每日裸露面部和手臂晒太阳10-30分钟,夏季避开正午时段。高纬度地区或冬季日照不足时,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但需避免过量导致中毒。
5、定期监测40岁以上人群、绝经女性及慢性病患者应每年检测骨密度和血钙、尿钙水平。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检查是金标准。若出现骨痛、频繁抽筋或身高缩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骨质疏松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等疾病。
防治缺钙需长期综合管理。儿童青少年应保证每日钙摄入以达峰值骨量,孕妇哺乳期需额外增加300毫克钙,老年人建议钙与维生素D联合补充。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及咖啡因摄入。烹饪时可多用醋促进骨钙溶出,但需注意平衡膳食。若出现疑似缺钙症状,应就医明确原因后再干预,不可自行大剂量补钙以免导致结石或血管钙化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