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大肠长度约1.5米,小肠长度约5-7米,具体数值因个体体型、测量方法及肠道状态存在差异。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长度约25厘米,固定于后腹壁;空肠约占小肠总长的五分之二,管径较粗且血供丰富;回肠占剩余五分之三,末端与盲肠相连。小肠黏膜形成环状皱襞和绒毛结构,大幅增加吸收面积,其实际功能表面积可达200平方米。肠道长度与身高无直接线性关系,但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可能导致肠管缩短。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整体呈门框形包围小肠。升结肠长约15厘米,横结肠约45厘米,降结肠约25厘米,乙状结肠约40厘米,直肠约12-15厘米。结肠表面存在特征性结肠袋和脂肪垂,肠壁肌肉层形成三条结肠带。大肠主要承担水分重吸收和粪便成形功能,其长度变异度较小,但乙状结肠长度个体差异明显,过长可能增加肠扭转风险。
临床测量肠道长度主要通过尸体解剖或术中测量,活体可采用影像学评估。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蠕动功能,高纤维饮食可促进肠道健康。若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