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胆胀”或“胆腑痛”,属于“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认为胆囊炎多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治疗上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主。
1、肝胆湿热:肝胆湿热是胆囊炎的常见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不畅导致。患者常表现为右胁胀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小便黄赤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配合针灸疗法,取穴太冲、阳陵泉等。
2、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胆囊炎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致。症状包括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等。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同时可配合艾灸疗法,取穴期门、膈俞等。
3、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胆囊炎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或体质虚弱引起。患者常表现为胁肋隐痛、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配合饮食调理,如多食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
4、外感湿热:外感湿热是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期常见病因,多因外感湿热邪气侵袭肝胆所致。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右胁剧痛、黄疸等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配合拔罐疗法,取穴肝俞、胆俞等。
5、情志失调:情志失调是胆囊炎的重要诱因,长期情绪波动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胆腑功能。患者常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配合心理疏导,保持情绪稳定。
日常饮食应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等。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胆囊炎的发生。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结合中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