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食欲减退、反酸嗳气及体重下降。症状发展通常从轻度消化不良逐渐进展为营养不良相关表现。
1、上腹隐痛:
早期常见上腹部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多与进食相关,空腹时可能加重。胃黏膜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但伴随的炎症反应仍可能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感。疼痛部位多位于剑突下,可放射至背部。
2、腹胀不适:
胃排空功能受损导致餐后饱胀感明显,常伴有早饱现象。胃腺体萎缩影响消化酶分泌,食物滞留发酵产生气体,患者自觉腹部膨隆。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尤为显著,平卧时可能加重。
3、食欲减退:
胃黏膜病变影响饥饿信号传导,患者出现持续性食欲下降。伴随胃内环境改变导致的味觉异常,可能出现厌恶肉类等特定食物。长期摄入不足可引发贫血、消瘦等继发症状。
4、反酸嗳气:
胃食管交界处功能紊乱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出现烧心感。胃内气体增多引发频繁嗳气,尤其在餐后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口苦、咽喉异物感等食管外症状。
5、体重下降:
中晚期常见进行性体重减轻,与营养吸收障碍相关。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铁、维生素B12吸收,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建议患者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粥、蒸蛋等分次进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腌制食品。适量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血清营养指标,出现黑便或明显消瘦应及时胃镜检查。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可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制剂。
浅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数情况下属于轻度疾病,但需结合病理变化程度评估严重性。病情发展主要与胃黏膜炎症程度、萎缩范围、肠上皮化生是否存在等因素相关。
1、炎症程度:
胃黏膜浅层炎症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胃腺体结构完整但存在淋巴细胞浸润。轻度炎症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等方式缓解,中重度炎症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治疗。
2、萎缩范围:
胃黏膜萎缩程度直接影响疾病预后,局灶性萎缩对功能影响较小,广泛性萎缩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检测有助于评估萎缩范围,必要时需进行胃镜随访。
3、肠化生情况:
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适应性改变,不完全型肠化生与胃癌风险相关。建议每1-2年进行胃镜复查,发现中重度肠化生时需加强监测。
4、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感染是导致胃炎进展的关键因素,根除治疗可阻止病情恶化。碳13呼气试验能有效检测感染状态,阳性患者应规范接受抗菌治疗。
5、伴随症状:
多数患者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等非特异性症状,若出现消瘦、贫血等报警症状需警惕癌变可能。症状程度与病理严重性不一定成正比。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冷过热及腌制食品,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南瓜等,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但应避免餐后立即运动。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是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具体随访间隔由专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