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包括胆囊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血管病变及寄生虫感染。
1、胆囊结石阻塞:
约90%的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引起。结石阻塞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黏膜缺血损伤,继而引发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壁增厚及结石影。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肠道细菌经胆道逆行感染是常见诱因。胆汁淤滞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细菌毒素进一步损伤胆囊壁。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
3、胆汁淤积:
长期禁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使胆囊收缩减少,胆汁浓缩淤积。浓缩胆汁中的胆盐刺激胆囊黏膜,诱发化学性炎症。这类患者多有长期卧床或术后病史,症状进展相对缓慢。
4、血管病变:
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可导致胆囊动脉供血不足。胆囊壁缺血坏死易继发感染,常见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需警惕坏疽性胆囊炎风险。
5、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蛔虫等寄生虫侵入胆道系统时可能诱发炎症。寄生虫体机械刺激胆管壁,同时携带病原微生物。此类病例在流行区较多见,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
预防急性胆囊炎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建议每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胆汁排泄。出现持续右上腹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术后患者需按医嘱逐步恢复饮食,定期复查腹部超声。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可选用消炎利胆片、胆宁片、金胆片等中成药辅助治疗。中成药主要通过清热利湿、疏肝理气等作用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病情严重程度选择。
1、消炎利胆片:
主要成分包括穿心莲、溪黄草等,具有清热祛湿、利胆退黄功效。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急性胆囊炎,可缓解右上腹疼痛、口苦等症状。需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孕妇慎用。
2、胆宁片:
由大黄、虎杖等组成,能疏肝利胆、通腑泄热。对胆腑郁热引起的胁痛、黄疸有效。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轻微腹泻,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
3、金胆片:
含金钱草、黄芩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适用于伴有发热、小便黄赤的胆囊炎患者。不宜与滋补类中药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4、胆舒胶囊:
主要成分为郁金、蒲公英等,能疏肝解郁、清热利胆。对气滞型胆囊炎引起的胀痛效果较好。服药期间需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生气抑郁。
5、胆康片:
由茵陈、栀子等组成,擅长清热利湿、退黄止痛。适用于湿热蕴结型急性胆囊炎伴黄疸者。长期服用需监测肝功能,出现皮疹应停药。
急性胆囊炎发作期建议低脂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步过渡到清淡半流食。可适量饮用金钱草茶、蒲公英茶辅助利胆。避免暴饮暴食及高胆固醇食物,发作期间严格禁酒。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促进胆汁排泄,但腹痛剧烈时应卧床休息。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或皮肤巩膜黄染加重,需立即就医排除胆道梗阻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