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后红肿痒可通过冷敷、外用药物、口服药物、避免抓挠、观察症状等方式缓解。虫咬反应通常由蚊虫叮咬释放的毒素、过敏反应、继发感染、虫体残留、个体敏感性等原因引起。
1、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红肿部位,每次持续10分钟左右,重复进行可减轻局部血管扩张,缓解瘙痒和肿胀。冷敷时需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该方法适用于蚊虫叮咬后早期症状,对蜜蜂、马蜂等毒性较强的虫咬需结合其他处理。
2、外用药物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薄荷脑软膏等外用制剂。炉甘石洗剂适用于轻度瘙痒,含氧化锌和甘油能保护皮肤;激素类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可缓解显著炎症反应;含薄荷成分药物通过清凉感暂时抑制痒觉。涂抹前需清洁患处,避开破损皮肤。
3、口服药物严重过敏反应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地塞米松片等药物。抗组胺药能阻断过敏介质释放,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重度炎症。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医。
4、避免抓挠抓挠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细菌感染概率,可能引发脓疱疮、蜂窝织炎等继发感染。儿童患者家长可为其修剪指甲,夜间佩戴棉质手套。瘙痒剧烈时可轻拍患处代替抓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5、观察症状若红肿范围超过5厘米、持续72小时未缓解或出现发热、脓液渗出,需警惕继发感染。蜱虫叮咬后出现游走性红斑可能提示莱姆病,恙螨叮咬伴随高热需排查恙虫病。特殊虫类如隐翅虫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其体液含强酸性毒素。
虫咬后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饮食宜清淡,减少海鲜、辛辣食物摄入以防加重过敏反应。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剂。有过敏史者可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被蜂类叮咬后需立即取出毒刺,用卡片平行刮除而非镊子夹取,防止毒囊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