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炎性病变、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使管腔狭窄,当斑块破裂时会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需通过冠脉造影明确诊断。
2、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在破损处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可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持续性缺血坏死。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急性期需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短暂性强烈收缩,导致血管完全或部分闭塞。寒冷刺激、情绪激动、吸烟等因素可诱发痉挛。患者常出现静息性心绞痛,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可有效缓解痉挛症状。
4、血管炎性病变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川崎病等可引起冠状动脉炎症,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炎症反应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这类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5、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少数患者存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瘘等先天性畸形。这些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诱发心肌梗死。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预防心肌梗死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出现持续性胸痛应立即就医。心肌梗死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并遵医嘱进行心脏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