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可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核磁共振等方法诊断。该病通常由情绪剧烈波动、躯体严重应激、儿茶酚胺过度释放、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临床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现,部分患者伴有晕厥或心源性休克。症状多出现在强烈情绪刺激或躯体应激事件后,女性绝经后人群更易发生。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或肺部湿啰音。
2、心电图检查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或T波倒置,多见于胸前导联,可伴有QT间期延长。心电图改变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动态观察可见异常波形逐渐恢复正常。需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过程相鉴别。
3、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特征性表现为左心室心尖部运动减弱或消失,基底部代偿性运动增强,形成"章鱼篓"样改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多明显降低,可能发现二尖瓣反流。随访检查可见心室收缩功能在数周内逐渐恢复。
4、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通常无明显狭窄或阻塞性病变,这是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鉴别的关键依据。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痉挛,但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排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5、心脏核磁共振心脏核磁能清晰显示心室壁运动异常范围,延迟增强扫描无心肌坏死证据,有助于排除心肌炎或心肌梗死。可检测到心肌水肿但无晚期钆增强,这是与心肌梗死鉴别的特征性表现。
确诊应激性心肌病后,患者需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钠盐摄入。定期复查心脏功能,监测心电图和超声变化,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合并严重并发症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