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据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其偏头痛的次数越多,大脑受损伤的区域会越大。
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史,间隙期一切正常,体检正常及偏头痛家族史诊断并不困难。眼肌麻痹可由动脉瘤引起,动静脉畸形也可伴发偏头痛,应作头颅CT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复杂型偏头痛常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应作神经影像学检查。枕叶或颞叶肿瘤初期亦可出现视野缺损或其他视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老年人颞枕部头痛需除外颞动脉炎,颞浅动脉或枕动脉增粗如绳索状,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动脉活检见特征的多核巨细胞浸润。
典型性偏头痛多数病人呈周期性发作,女性多见。发病前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视物模糊、闪光、幻视、盲点、眼胀、情绪不稳,几乎所有病人都怕光,数分钟后即出现一侧性头痛,大多数以头前部、颞部、眼眶周围、太阳穴等部位为主。可局限某一部位,也可扩延整个半侧,头痛剧烈时可有血管搏动感或眼球跳出感。疼痛一般在1~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4~6小时或十几小时,重者可历时数天,病人头痛难忍十分痛苦。
普通型偏头痛普通型占80%,比较常见,发病前可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也有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精神障碍、疲劳、哈欠、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表现,女性月经来潮、饮酒、空腹饥饿时也可诱发疼痛
。头痛多呈缓慢加重,疼痛部位可为一侧或双侧,也有的为整个头部,疼痛的程度也较典型性偏头痛轻。
丛集性偏头痛其特点是没有先兆症状,每次发作的时间大致相同。头痛常突然开始,持续30~120分钟,在一天内可发生多次,临床表现可出现眼眶发胀、流泪、眼结膜充血、鼻塞、出汗、痛侧颜面部烧灼感等,典型病例可见头皮血管增粗、弯曲等。
偏头痛还包括:1.家族偏瘫性偏头痛;2.腹痛性偏头痛;3.神经精神性偏头痛;4.基底动脉性偏头痛;5.视网膜性偏头痛;6.月经期偏头痛。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偏头痛专题:http://www.fh21.com.cn/sjk/ptt/
颈椎病引起偏头痛主要与神经压迫、肌肉紧张、血管痉挛、炎症反应及颈椎结构异常有关。
1、神经压迫:
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增生可能压迫颈神经根,尤其是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这些神经支配头皮感觉,受压后会产生放射性疼痛,表现为后枕部向头顶及太阳穴区域的偏头痛样疼痛。临床可通过颈椎磁共振明确压迫位置,治疗需结合牵引或神经阻滞。
2、肌肉紧张:
长期颈椎姿势不良导致颈肩部肌肉持续性收缩,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紧张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可刺激周围神经末梢,疼痛通过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传导至头部。热敷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缓解肌肉痉挛。
3、血管痉挛:
颈椎病变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这种血管源性头痛常伴随眩晕、视物模糊,可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速度,钙离子拮抗剂能改善血管痉挛状态。
4、炎症反应:
颈椎退变过程中释放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介素-6等,会降低疼痛阈值并刺激周围神经。这类头痛多呈持续性胀痛,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炎症反应,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
5、结构异常:
寰枢关节半脱位或颈椎曲度反弓可能直接牵拉硬脑膜,通过脑膜神经反射引发头痛。此类情况需通过颈椎动态X光片评估稳定性,严重者需颈托固定或手术矫正。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保持颈椎中立位。建议进行颈椎米字操锻炼,每天3组每组8次,动作需缓慢到位。饮食可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坚果,有助于舒缓神经肌肉紧张。若头痛伴随上肢麻木或行走不稳,需立即就诊排除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