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术后通常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和活血化瘀类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头孢氨苄胶囊和血府逐瘀胶囊,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1、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等药物可缓解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作用,适用于术后早期肿胀疼痛阶段。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存在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慎用。
2、抗生素:
头孢氨苄胶囊等抗生素用于预防术后感染。腱鞘炎手术属于清洁手术,但皮肤屏障破坏后仍需短期预防性用药。过敏体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3、活血化瘀药:
血府逐瘀胶囊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手术区域淤血吸收。中药制剂需注意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消化道不适。
4、营养神经药物:
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有助于周围神经修复。适用于术前已存在手指麻木症状或术中涉及神经鞘操作的患者。
5、外用药膏:
术后切口愈合后可配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使用。外用药能减少口服药物用量,降低全身不良反应风险。
术后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鸡蛋、鱼肉等食物不少于200克,促进肌腱修复。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每日200-300克,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术后2周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限制每日盐分摄入在5克以内。手指功能锻炼应从术后第3天开始,先进行被动屈伸练习,每日3组,每组10次,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定期门诊换药观察愈合情况。睡眠时抬高患肢15-20厘米,使用枕头支撑前臂,减轻局部肿胀。
肌腱炎与腱鞘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和病理机制不同。肌腱炎是肌腱本身的炎症,腱鞘炎则是肌腱周围鞘膜的炎症,两者在病因、症状表现及治疗重点上存在差异。
1、病变部位:
肌腱炎发生在肌腱组织,即连接肌肉与骨骼的纤维束。长期重复动作或急性损伤会导致肌腱纤维微撕裂,引发局部充血水肿。腱鞘炎则累及包裹肌腱的双层滑膜鞘,鞘内滑液分泌异常时,肌腱滑动受阻产生摩擦性炎症。
2、病理机制:
肌腱炎多因机械性劳损导致胶原纤维变性,常见于网球肘、跟腱炎等。腱鞘炎主要由鞘膜滑膜细胞增生引起,狭窄性腱鞘炎会出现"弹响指"特征,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继发腱鞘滑膜炎。
3、典型症状:
肌腱炎表现为运动时特定肌腱走行区刺痛,局部压痛明显但肿胀较轻。腱鞘炎典型症状包括关节活动时的捻发音、绞锁感,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会出现握拳尺偏剧痛。
4、体征差异:
肌腱炎触诊可触及增粗的肌腱条索,抗阻力试验阳性。腱鞘炎在病变鞘管区可触及结节,主动与被动活动时疼痛程度不一致,超声检查可见鞘膜增厚或积液。
5、治疗侧重:
肌腱炎需重点修复肌腱纤维,采用离心训练促进胶原重塑。腱鞘炎治疗需解除鞘管卡压,早期可通过鞘内注射减轻粘连,严重狭窄需行鞘管切开术。
日常需避免重复性动作诱发炎症,运动前充分热身并控制强度。急性期可采用冷敷缓解肿痛,慢性期建议温水浸泡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结缔组织修复。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进行肌骨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