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生理现象,可能由卵巢周期性排卵、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内膜增生、黄体萎缩、生殖系统功能协调等原因引起,月经可通过观察周期、调整饮食、适度运动、药物干预、就医检查等方式管理。
一、卵巢周期性排卵卵巢每月排出一枚成熟卵泡,伴随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卵泡发育期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排卵后黄体形成并分泌孕激素。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脱落。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出现周期紊乱超过三个月需妇科就诊。
二、激素水平变化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分泌,影响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青春期初潮前该轴系尚未成熟,围绝经期则逐渐衰退。激素失衡可能导致经量异常,可遵医嘱使用戊酸雌二醇片、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调节。
三、子宫内膜增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殖,血管和腺体增生形成功能层。随着孕激素撤退,前列腺素释放引发血管收缩,功能层缺血坏死脱落。异常增生可能引发痛经,热敷下腹部或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萘普生片、双氯芬酸钠栓等可缓解症状。
四、黄体萎缩排卵后形成的黄体维持14天左右自行退化,孕激素骤减引发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痉挛。部分女性黄体功能不足可能导致经前淋漓出血,确诊后可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黄体酮支持治疗,同时检测基础体温辅助判断。
五、生殖系统功能协调月经需要子宫、宫颈、阴道结构正常及内分泌系统协同作用。先天性无子宫或处女膜闭锁等畸形会导致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引发月经稀发。超声检查和性激素六项检测可帮助诊断,必要时需进行宫腔镜手术或激素替代治疗。
月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选择透气棉质卫生用品并定时更换。饮食宜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菠菜等,减少生冷辛辣刺激。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游泳和盆浴。出现严重痛经、经期延长或周期紊乱应及时就医,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