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不完全肠梗阻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排便减少,可通过禁食减压、静脉补液、胃肠减压、药物缓解、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症状通常由胎粪性梗阻、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肠粘连、肠狭窄等因素引起。
1、呕吐:
呕吐物常含胆汁或粪渣样物质,多发生在进食后2小时内。早期为间歇性呕吐,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持续性喷射状呕吐。需注意观察呕吐频率及性状变化,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处理。
2、腹胀:
腹部膨隆呈不对称性,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有压痛但肌紧张不明显,叩诊呈鼓音。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腹胀较轻,低位梗阻腹胀显著。
3、排便异常:
初期可能排出少量胎便或黏液,后期完全停止排便。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壶腹空虚,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可能触及痉挛环。需记录首次排便时间及性状变化。
4、全身症状:
可能出现脱水征象如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严重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心率增快等感染征象。需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状态。
5、影像学特征:
腹部立位片可见阶梯状液气平面,肠袢扩张程度与梗阻部位相符。造影检查能明确梗阻部位,超声有助于鉴别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影像学检查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日常护理需保持适宜体位,头部抬高15-30度减轻呕吐风险。喂养恢复应从少量糖水开始,逐步过渡到稀释配方奶。密切记录出入量及排便情况,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肠痉挛。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术后患儿需遵医嘱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功能恢复。出现喂养困难或体重增长缓慢应及时复诊,避免剧烈哭闹增加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