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本质上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表述,医学上统称为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
1、感染范围:
尿道感染特指尿道黏膜的炎症,属于下尿路感染范畴。而尿路感染涵盖范围更广,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整个泌尿系统的感染。尿道炎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灼痛等症状,但通常不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
2、致病因素:
两者致病菌相似,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病原体。尿道感染多因尿道黏膜损伤或卫生习惯不良导致细菌逆行感染。上尿路感染则可能由下尿路感染未及时控制,细菌上行至肾脏引起,常伴随腰痛、高热等全身症状。
3、临床表现:
单纯尿道感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排尿不适。膀胱炎会出现下腹坠胀、血尿等症状。若发展为肾盂肾炎,则可能出现寒战、高热、肾区叩击痛等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脓毒血症。
4、诊断方法:
两者均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尿道感染通常尿白细胞升高明显。上尿路感染还需通过血液检查评估炎症程度,必要时进行泌尿系超声或CT检查排除尿路结构异常。
5、治疗原则:
下尿路感染多采用短程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等。上尿路感染需延长疗程至10-14天,严重者需静脉用药。所有患者均应增加饮水量,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
预防尿路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女性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憋尿,性活动后及时排尿可减少细菌滞留。蔓越莓制品可能通过抑制细菌黏附起到预防作用,但不宜替代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老年人应定期检查泌尿系统功能。出现排尿异常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明确感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