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肿物切除术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切除皮肤或皮下浅层组织的异常肿物,主要适用于脂肪瘤、皮脂腺囊肿、纤维瘤等良性病变。
1、手术适应症浅表肿物切除术常用于处理体表可触及的局限性肿块,当肿物出现疼痛增大、影响美观或存在恶变风险时需考虑手术。常见适应症包括直径超过2厘米的脂肪瘤、反复感染的皮脂腺囊肿、生长迅速的纤维瘤以及存在破溃出血的皮肤肿物。术前需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肿物性质与周围组织关系。
2、麻醉方式手术多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使用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物在肿物周围进行阻滞。对于儿童、多发肿物或特殊部位如头面部肿物,可能选择静脉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前需评估患者药物过敏史,麻醉效果可持续2-4小时满足手术需求。
3、手术步骤标准操作包括消毒铺巾后沿皮纹方向作梭形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完整切除肿物包膜。术中需注意保护神经血管,较大腔隙需放置引流条。特殊部位如关节周围需设计Z形切口减少张力,面部手术需采用美容缝合技术。
4、术后处理切除标本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术后24小时需加压包扎防止血肿形成,常规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缝线根据部位不同在5-14天拆除,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
5、并发症预防主要风险包括切口感染、血肿形成和瘢痕增生。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概率,术中彻底止血能预防血肿。瘢痕体质患者可早期使用硅酮制剂,关节部位需配合功能锻炼防止挛缩。术后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
浅表肿物切除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饮酒,术后1个月内防止切口暴晒。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游泳等可能污染切口的活动。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发现新发肿物应及时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