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规范用药、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及紧急救治等方式防治。心肌梗死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降糖药或他汀类药物。吸烟者需戒烟,避免被动吸烟。超重或肥胖者应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
2、规范用药确诊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以及调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3、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电图检查,高危人群需增加冠状动脉CT或运动负荷试验。已有冠心病者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体检异常时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4、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以低盐低脂为原则,多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
5、紧急救治突发持续性胸痛超过15分钟,伴冷汗、恶心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患者需保持静卧,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肠溶片。急救人员到达后优先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心肌梗死后尽快实施静脉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争取在发病120分钟内开通闭塞血管。
预防心肌梗死需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血压、血脂等指标变化。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品。外出时携带急救卡注明病史和用药信息。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出现不明原因乏力、胸闷等前驱症状时及时就医排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和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