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能由激素水平波动、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激素水平波动:
月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这种生理性变化可能刺激子宫局部神经,引发下腹坠胀感。保持腹部保暖、适量饮用姜茶有助于缓解不适。
2、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肌层过度收缩会压迫血管造成缺血性疼痛。这种收缩受前列腺素调控,可能伴随腰骶部酸胀。热敷下腹部或进行轻柔按摩可放松肌肉。
3、前列腺素分泌过多:
子宫内膜分泌的前列腺素F2α过量会增强子宫收缩强度,疼痛常呈痉挛性且放射至大腿内侧。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可能引发盆腔粘连和剧烈绞痛,疼痛多在经前1-2天开始。典型伴随症状包括性交痛和不孕,需通过腹腔镜确诊。
5、盆腔炎性疾病:
慢性盆腔感染会导致组织充血水肿,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且经期加重,可能伴有异常分泌物。急性发作时需抗生素治疗,反复发作需排查输卵管病变。
经期应注意避免生冷饮食,适量补充含镁食物如香蕉、坚果;选择散步或瑜伽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严重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呕吐时,需排除子宫畸形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记录月经周期和疼痛特点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