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心肌梗死急性期和长期二级预防的核心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发挥作用。其治疗价值体现在快速起效、成本低廉、循证证据充分等方面,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1、急性期治疗:
心肌梗死发作后立即嚼服阿司匹林可使死亡率降低23%。该药物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酶-1,阻断血栓素A2合成,在20-30分钟内即可显效。急诊介入治疗前使用能减少术中血栓负荷,与氯吡格雷联用可增强抗栓效果。
2、二级预防:
长期小剂量服用可使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降低25%-30%。对于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需与P2Y12受体拮抗剂构成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持续用药期间需定期评估出血风险,尤其老年患者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3、剂量选择:
急性期推荐负荷剂量300毫克嚼服,维持剂量75-100毫克/天。肠溶片需整片吞服以避免胃部刺激。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但严重肝病患者应慎用。
4、禁忌人群:
活动性消化道溃疡、阿司匹林哮喘、血友病患者禁用。高血压未控制者用药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拟行外科手术前需遵医嘱暂停用药。
5、不良反应:
约1%-2%患者出现胃肠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风险。尿酸排泄减少可能诱发痛风发作,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荨麻疹或支气管痉挛。
心肌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限制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运动时需随身携带急救卡片。定期监测便潜血、肝肾功能,避免同时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出现黑便、呕血或剧烈头痛需立即就医。
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主要有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晕厥、极度疲乏、非典型胸痛。
1、胃肠道症状:
部分患者以恶心呕吐、上腹胀痛为主要表现,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这种情况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因心脏膈面缺血刺激迷走神经所致。需结合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
2、呼吸困难:
突发气促、喘息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唯一表现,常见于老年患者或既往有心功能不全者。心肌缺血导致左心室功能急剧下降,引发急性肺淤血。此类患者需立即吸氧,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急诊介入治疗。
3、晕厥:
心源性晕厥可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多由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排血量骤降引起。特别是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的心室颤动,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这类患者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
4、极度疲乏:
不明原因的极度乏力、虚弱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非典型表现,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常见。这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全身灌注减少有关。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出现持续疲乏应完善心脏检查。
5、非典型胸痛:
部分患者胸痛部位不典型,可表现为牙痛、下颌痛、肩背部疼痛或上臂不适。这种牵涉痛易被误认为骨关节疾病。疼痛性质多为压迫感而非剧烈刺痛,活动后加重是重要鉴别点。
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出现上述任何不典型症状都应警惕心肌梗死可能。建议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体位,嚼服阿司匹林,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日常生活中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规律有氧运动,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预防心肌梗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