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通常需要进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B超、血液检查等项目。眼底出血可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变性、外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眼底检查通过直接检眼镜或间接检眼镜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出血范围及伴随病变。可发现视网膜动脉硬化、微动脉瘤等血管异常,同时评估视盘水肿、玻璃体积血等情况。该检查无创快捷,是诊断眼底出血的基础手段。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利用近红外光对视网膜各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横断面成像,能清晰显示黄斑区出血、视网膜水肿及神经上皮层脱离。对黄斑裂孔、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检查过程无辐射且无需注射造影剂。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通过特殊摄像机记录视网膜血管显影过程,可准确判断血管渗漏、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位置。该检查能明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但需注意少数人群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检查前需进行皮试。
4、眼部B超适用于玻璃体严重混浊导致眼底窥不清时,通过超声波探查玻璃体出血量、视网膜脱离范围及球内占位性病变。检查不受屈光介质透明度影响,可辅助判断外伤性眼底出血是否合并眼球后部结构损伤。
5、血液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测,用于排查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全身性疾病。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评估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提示血液系统疾病,这些结果有助于明确眼底出血的全身性诱因。
确诊眼底出血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弯腰动作,防止出血加重。控制血压血糖在稳定水平,减少高脂饮食摄入。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阅读时保持适宜光线。定期复查眼底情况,若出现视力骤降、视野缺损需立即就诊。根据病因选择激光治疗、玻璃体切除手术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