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现腋下疙瘩可能由乳腺组织增生、淋巴结肿大、副乳发育、毛囊炎或脂肪瘤引起。多数情况与激素变化、乳汁淤积或局部感染有关。
1、乳腺组织增生: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刺激腋下副乳腺组织增生,形成质软、可移动的肿块。哺乳期结束后多数会自然消退,无需特殊处理。若伴有疼痛可热敷缓解。
2、淋巴结肿大:
产后免疫力下降易引发腋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硬结。常见于哺乳期乳腺炎或上肢皮肤感染,需排查感染灶并治疗原发病。
3、副乳发育:
约6%女性存在先天性副乳,孕期激素变化可使其增大形成明显包块。副乳可能含有乳腺组织,哺乳期会出现胀痛甚至泌乳现象,通常无需干预。
4、毛囊炎:
产后出汗增多、清洁不及时可能导致腋下毛囊细菌感染,形成红色丘疹或脓疱。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后多可自愈,严重时需外用抗菌药物。
5、脂肪瘤:
皮下脂肪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触诊呈分叶状、无压痛包块。与产后激素波动无直接关联,若持续增大或影响活动可考虑手术切除。
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每日用温水清洁腋下并保持干燥。哺乳期出现肿块伴发热、皮肤发红时需及时就医。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代谢,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食物。定期自我检查肿块变化,产后42天复查时需向医生反馈肿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