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可能与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骨折易发等症状。
1、钙剂补充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补充钙剂有助于减缓骨质流失。常见的钙剂有碳酸钙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乳酸钙颗粒等。碳酸钙片含钙量高但可能引起胃肠不适,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适合吞咽困难的老人,乳酸钙颗粒吸收较好但含钙量较低。钙剂宜在餐后服用,避免与高纤维食物同服影响吸收。长期补钙需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
2、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对骨质疏松治疗至关重要。常用药物有维生素D3软胶囊、骨化三醇胶丸、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维生素D3需经肝肾活化,适合肝肾功能正常的老人;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是活性维生素D,适合肝肾功能不全者。补充维生素D期间需定期检测血钙和尿钙,避免维生素D过量导致中毒。
3、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是常用的抗骨吸收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常用药物有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伊班膦酸钠注射液等。阿仑膦酸钠需每周固定时间空腹服用,服药后保持直立30分钟;唑来膦酸每年静脉滴注一次,使用方便但可能引起流感样症状。这类药物可能引起颌骨坏死和食管刺激,用药期间需注意口腔卫生。
4、促骨形成药物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高风险老人,可考虑使用促骨形成药物。常用药物有特立帕肽注射液、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特立帕肽需每日皮下注射,能刺激新骨形成,但使用时间不宜超过24个月。这类药物价格较高,需在医生严格监测下使用,治疗期间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评估疗效。
5、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干预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建议老人每日进行30分钟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骨骼强度。饮食应保证充足钙和蛋白质摄入,多食用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居家环境需做好防滑措施,预防跌倒。适度晒太阳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需注意防晒避免皮肤损伤。
骨质疏松老人应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一般建议每1-2年复查一次。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跌倒,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饮食应均衡营养,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200毫克,蛋白质摄入量1-1.2克/公斤体重。适度进行户外活动,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按医嘱规范用药,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如出现新发骨痛或身高明显变矮,应及时就医检查是否发生椎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