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钙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骨质疏松可能与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紊乱、年龄增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骨痛、身高变矮、骨折风险增加等症状。
1、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牛奶、奶酪、酸奶等乳制品钙含量较高,沙丁鱼、三文鱼等深海鱼类富含维生素D。西蓝花、羽衣甘蓝等深绿色蔬菜也含有较多钙质。建议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同时保证适量蛋白质摄入以维持肌肉力量。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酒精,这些物质可能影响钙吸收。
2、补充钙剂当饮食无法满足钙需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等都是常见钙补充剂。碳酸钙需要在餐时服用以促进吸收,而柠檬酸钙则不受进食影响。补充钙剂时需注意分次服用,单次剂量不超过500毫克以提高吸收率。同时应配合维生素D补充,建议每日补充800-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
3、药物治疗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利塞膦酸钠片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丢失。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注射液能刺激新骨形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片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双膦酸盐类药物需空腹服用并用大量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直立30分钟。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骨密度和肾功能。
4、物理治疗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跳舞等有助于刺激骨形成。阻力训练如使用弹力带、举重等能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可降低跌倒风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注意安全防护。水中有氧运动对关节负担较小,适合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避免弯腰、扭转等可能增加骨折风险的动作。
5、手术治疗对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缓解疼痛。髋部骨折通常需要内固定手术或关节置换。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恢复功能至关重要。长期卧床患者需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降低再骨折风险。
老年人骨质疏松需要综合管理,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保持适度日照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居家环境应消除绊倒风险,如铺设防滑垫、安装扶手等。戒烟限酒有利于骨骼健康。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可降低骨折风险。出现持续骨痛或身高明显变矮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