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细胞癌的最新临床治疗现状
- 阴道透明细胞癌治疗现状
- 音哑"上火&a...
- 颈部肿块鉴别诊断之一
- 保护环境 防治污染 攻克肺癌
- 走出癌症治疗误区----对症处...
- 关注社会新团体---癌症生存者...
- 不得不说的大肠癌!
- 关爱“剩女” 关注乳癌 改变生...
- 光动力治疗喉癌及保留其功能临床...
- 音哑"上火"?...
- 治疗肿瘤从体育锻炼开始吧!
- 值得关注的肿瘤转化性临床研究
- 揭秘慢性胰腺炎的“炎症-癌症链...
- 防癌抗癌,从“我”做起,从“口...
- “音乐乐吧”??减轻肿瘤患者焦...
- 对肥胖癌症患者给足药量好!
- 肿瘤临床营养治疗的六个热点话题
- 别了,乔布斯!警惕,胰腺癌!
- 说说乳腺肿瘤的“私房话”
- 2011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
- 结直肠癌肝转移最新综合治疗策略
- 2011NCCN肾癌指南解读
- “化疗”那些事儿
- 基于生物分子特征的局晚非小细胞...
- 2011年第2版《NCCN乳腺...
- 颇费纠结的“癌症普查”!
- 微创介入技术成为肿瘤治疗新趋势...
- 颈部肿块鉴别诊断之三
- 颈部肿块鉴别诊断之二
-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OR淋巴结...
- 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治疗最新进展
-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
- 青年胃癌不容忽视!
- 胃癌诊疗最新进展
- 需要给力关注的儿童恶性肿瘤!
- 警惕!发现儿童肿瘤的早期信号!...
-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 从《非诚勿扰2》再谈皮肤“黑痣...
- 关注肾癌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 TACE联合微创消融治疗肝癌疗...
- 复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
-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最新进展(ES...
- 您了解世界上最风靡的10大预防...
- 影像导引经皮冷冻消融(氩氦刀)...
- 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治疗...
- 肿瘤综合治疗技术奇葩---影像...
- 影像引导经皮化学消融治疗肝肿瘤...
- 肿瘤微创综合治疗的奇葩5--化...
- 您知道怎么进行肿瘤体检吗??最...
- 肿瘤微创治疗奇葩4---氩氦刀...
- 绝对不能忽视的淋巴瘤治疗远期毒...
- 值得期待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潜...
- 高度关注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的...
- 警惕!职业癌!
- 绝对不能忽视的“感染”??乙型...
- 肿瘤病人绝对不能忽视的“话疗”...
- 肿瘤微创综合治疗的奇葩3--射...
- 影像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结合放射...
- 复发性直肠癌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
- 肿瘤微创治疗的一朵奇葩2---...
- 最新ESMO胃癌临床指南解析(...
- 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现状
- 胰腺癌临床诊疗现状
-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疗最新进展
- 非小细胞肺癌内科个体化治疗最新...
- 从《非诚勿扰2》谈皮肤“黑痣”...
- 新近研究显示早期姑息治疗联合标...
- 如何满足围化疗期肿瘤病人的营养...
- 如何改善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
-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最新进展浅议
- 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奇葩1----...
- 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浅议
- 肝脏少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
- 现代立体定向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前...
- 临床Ⅰ期肾脏肿瘤诊疗指南解读
- 小细胞癌的最新临床治疗现状
- 套细胞淋巴瘤最新进展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最新...
- PET/CT在淋巴瘤临床诊治新...
- 软织组肿瘤的综合治疗更新
- 肿瘤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
- 转移性乳腺癌(MBC)的治疗新...
- 男性癌症患者生育功能值得关注!
- 胃癌临床实践最新更新
- 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原则及最新进...
- 胃癌的规范化治疗
- 警惕:结直肠癌“淋巴结隐匿性转...
- 乳腺癌免疫组化分类临床应用最新...
- 肿瘤化疗静脉炎防治
- 怀孕会让乳腺癌患者病情恶化吗?
- 得了乳腺癌莫忘内分泌治疗!
- “肿瘤”真的具有“遗传性”吗?
- 结直肠癌研究2009最新进展
- 最新研究:吸烟增加结直肠癌发病...
- 肿瘤患者过春节注意事项
- 确诊肿瘤的可靠检查手段
- 肿瘤病人食疗三原则
- 肿瘤患者营养误区浅析
- 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进展最新评价...
- 饮食防癌14项(世界癌症研究基...
- 肺癌普查肿瘤标志物那些最重要?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评价:一线...
- 肿瘤患者饮食宜忌:能食刺激性食...
- 警惕:有癌变潜能的大肠息肉!
- 胃癌内科治疗评价浅议
- 结直肠癌研究最新进展综述
-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宫颈...
- 复发性卵巢癌国内临床最新研究
- 卵巢癌治疗最新进展
- 宫颈癌循证治疗最新进展
- 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乳腺癌...
- 警惕!结直肠赘生物非息肉样者更...
- 癌前病变,值得关注
- 癌症患者补充维生素,合理吗?
- 影像引导微创诊疗术:疑似肺癌者...
- 上腔静脉综合症诊疗思路必备
- 恶性胸腔积液的诊疗思路必备
- KRAS基因状态对肿瘤临床的指...
- 癌症真的会传染吗?
- 癌会迅速扩散转移,为什么?
- 关于芳香化酶抑制剂应用于乳腺癌...
- 结直肠癌的治疗理念,随分子靶向...
- 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放疗或化疗已成...
- 分子靶向治疗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
- 保持心理健康对肿瘤防治很重要!
- 肿瘤患者应当关注营养支持治疗
- 癌的发生是这样的
- 癌症的三级预防浅释
- 儿童肿瘤蒽环类诱导的心脏毒性诊...
- 吸烟增加非小细胞肺癌(NSCL...
- 职业因素和环境污染与肿瘤的相关...
- 食管癌放化疗最新进展
- 你是肺癌易患人群吗?
- 肺癌=遗传or传染?
- 肺癌诊疗相关知识必备
- 结直肠癌个体化靶向治疗研究最新...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模式...
- 前列腺癌治疗ASTRO最新进展
-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
- 良性胃病与胃癌
- 肺不张时要警惕肺癌的存在
- 肿瘤疗效和预后重要评估手段-P...
- 放射线是一把双刃剑
- 放射肿瘤治疗的远期损伤值得重视
- 2008欧洲肿瘤内科年会对话卵...
- 2008欧洲肿瘤内科年会对话淋...
- 2008欧洲肿瘤内科年会对话乳...
-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对...
- 吸烟与胰腺癌的相关性
- 浅议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最新进展
- 食管癌术后饮食调摄
- 肿瘤(癌症)病人化疗期间自我调...
- 肿瘤(癌症)生存率:国际VS中...
- 抗癌成功的核心防线
- 浅谈肿瘤的生物治疗
- 预防肝癌要从生活起居做起
- 晚期癌症患者胃肠并发症的诊治经...
- 晚期癌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晚期癌症患者的终末期处理
- 有关结直肠癌筛查的专家共识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探讨
- 吸烟与胃癌的相关性
- 吸烟与乳癌的相关性
- 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线治疗...
- 阑尾小细胞癌
- 肝癌综合治疗临床经验
- 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探讨
- 现代调强放疗技术进展
- 喉癌的放射治疗关于最大限度地保...
- 美国癌症学会更新《结直肠癌早期...
- 欧洲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 肾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及...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探索
- 肥胖将可能成为致癌首因
- 甲状腺癌治疗需谨慎!
- 前列腺癌
-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 肝癌临床影像研究新进展(节选)
- 吸烟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
- 不明原因腰腿痛要警惕骨转移
-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
- 支持治疗在肿瘤整体治疗中的作用
-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肿瘤发病有重要...
- 癌症的发生与不良心理因素相关
- “提倡全民戒烟,让儿童远离癌症...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预防肿瘤 从儿童开始
- 吸烟是肺癌的罪魁祸首,预防肺癌...
- 恶性肿瘤同期放化疗的基本原理及...
-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最新更新
- 作者:张强|发布时间:2009-01-13|浏览量:1296次
2008年10月,2008年第3版《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实践指南》公布,对本版指南主要更新内容进行了整理和解读,以迄同道斧正。
1 苯达莫司汀:推荐治疗多种NHL
本版指南增加的主要内容是推荐苯达莫司汀在NHL中的应用。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强
苯达莫司汀是携带一个嘌呤环的烷化剂,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抗代谢药)的双重作用机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苯达莫司汀即由前东德研制而成,并被广泛应用,但是直到冷战结束,该药才在欧洲进行了多项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疗效非常可观。
SLL/CLL
苯达莫司汀单药作为SLL/CLL一线治疗选择
苯达莫司汀±R作为SLL/CLL二线治疗选择
在2007年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上,德国学者(Knauf)公布了一项国际Ⅲ期临床研究结果。
该研究比较了苯达莫司汀与苯丁酸氮芥单药治疗305例初治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疗效。
苯达莫司汀组的总有效率(ORR)显著高于苯丁酸氮芥组(68%对9%,P<0.0001),两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30%和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1.7和9.3个月(P<0.0001),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18.9和6.1个月(P<0.0001)。两组的总生存期(OS)无显著差异。患者对药物毒性耐受良好。
美国FDA据此于2008年3月批准该药用于治疗弥漫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SLL/CLL)。
本版NCCN指南将苯达莫司汀单药推荐为SLL/CLL的一线治疗选择,将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R)推荐为SLL/CLL的二线治疗选择。
FL和MCL
苯达莫司汀±R作为FL和MCL二线治疗选择
拉梅尔(Rummel)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了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治疗1~3次复发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或惰性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
该研究共纳入63例患者,结果发现BR方案治疗者的ORR为 90%,CR率为60%,PFS为24个月,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尚未达到。尤值得一提的是,对于MCL患者,ORR高达75%,CR率为50%。
弗里德贝格(Friedberg)等进行了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探讨了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或转化型NHL的疗效及毒性。
结果显示,76例患者的ORR为77% [CR率为15%, 不确定完全缓解(CRu)率为19%,部分缓解(PR)率为43%]。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6.7个月,其中惰性淋巴瘤患者为9.0个月,转化型NHL患者为2.3个月,36%的有效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者对药物主要毒性耐受良好。
据此,本版指南推荐苯达莫司汀±R为滤泡性淋巴瘤(FL)和MCL的二线治疗选择。
2008年9月,切桑(Cheson)等再次报道,对于非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复发B细胞惰性淋巴瘤和MCL患者,BR方案也具有可观的疗效,ORR为 92%(CR率为41%,CRu率为14%,PR率为38%),中位PFS为23个月,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21个月,惰性淋巴瘤和MCL两组疗效相当,患者耐受良好。该研究再次肯定了第3版NCCN指南推荐的方案。
2 蕈样霉菌病/塞扎里(Sezary)综合征(MF/SS):指南重推内容
TNMB分类及分期
皮肤T分期:局限性斑片、丘疹和(或)斑块覆盖全身皮肤面积<10%为T1,斑片、丘疹和(或)斑块覆盖全身皮肤面积≥10%为T2,一个或多个肿块(直径≥ 1 cm)为T3,红斑融合面积占全身皮肤面积≥80%为T4。
淋巴结N分期:未触及有临床意义的浅表淋巴结,无需活检为N0。触及有临床意义的浅表淋巴结,组织病理学Dutch 1级或NCI LN 0~2为N1,Dutch 2级或NCI LN 3为N2,Dutch 3~4级或NCI LN 4为N3;触及有临床意义的浅表淋巴结,但是无组织病理学证实为NX。
内脏M分期:无内脏器官受侵为M0,有内脏器官受累(必须有病理学证实,而且器官受侵为特异性)为M1。
血液B分期:无明显血液学受侵,不典型细胞(Sezary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5%为B0;低血液肿瘤负荷,Sezary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5%,但不够B2标准为B1;高血液肿瘤负荷,Sezary细胞计数≥1000个/μl,呈单克隆性为B2。
临床分类及分期
T1N0M0B0~1为ⅠA期,T2N0M0 B0~1为ⅠB期,T1~2N1~2M0B0~1为Ⅱ期,T3N0~2M0B0~1为ⅡB期,T4N0~2 M0B0为ⅢA期,T4N0~2M0B1为ⅢB期,T1~4N0~2M0B2为ⅣA1期,T1~4N3 M0 B0~2为ⅣA2期,T1~4N0~3 M1 B0~2为ⅣB期。
治疗推荐
趋滤泡性、发生大细胞转化或B1患者预后差,建议按照ⅡB或Ⅲ期并B1治疗;针对皮肤的局部治疗应限于斑片或斑块患者,不适用于肿瘤期患者;ⅡB期有广泛肿瘤病灶的患者,在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TSEBT)治疗后应继续给予辅助性全身生物治疗,以延长缓解持续时间;Ⅳ期伴巨大淋巴结或者内脏受累的患者,建议采用全身治疗,B类药物更常用,起效更快,A类药物也可以使用(表)。
3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在多种类型NHL中的应用再获强调
本版指南继续强调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SCT)在多种病理类型NHL中的应用价值。
在年龄<70岁的Ⅱ~Ⅳ期SLL/CLL患者中,诱导治疗有效或进展的患者,尤其是PR患者,均可考虑行大剂量化疗联合Allo-SCT。推荐大剂量化疗联合Allo-SCT作为MCL的二线巩固治疗方案,大剂量化疗联合非清髓性Allo-SCT用于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的巩固治疗。
鉴于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存在移植物抗T细胞淋巴瘤效应,因此,对于ⅡB期以上的难治复发的MF/SS患者,如果多种全身治疗效果差,可以考虑Allo-SCT,但是理想时机应该是诱导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疾病尚未进展,移植前可行TSEBT进行减瘤治疗。
4 PET-CT:应用仅限于部分类型淋巴瘤
正是PET-CT的引入使淋巴瘤的评效标准在2007年被重新修订,并取消了CRu,但是PET-CT在淋巴瘤中的价值仍存有争议,本版指南再次指出,PET-CT的应用仅限于部分病理类型的淋巴瘤。
PET-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可能大于其他类型淋巴瘤,尤其在诊断时可能会导致9%的患者因分期上调而改变治疗;在治疗中期行PET-CT再分期,对于鉴别纤维病变和活性肿瘤病灶有一定价值,但是易出现假阳性,应慎重对待,不应作为临床常规使用;如果用于放疗前评效及治疗结束后再分期,在更改治疗方案之前应对PET阳性病灶再活检,治疗结束后至少8周再行PET检查。
对于PTCL,如果常规CT显示有残留病灶,尤其是治疗前做过PET检查的患者,推荐行PET再分期,在更改治疗方案之前应对PET阳性病灶再取活检。
1 苯达莫司汀:推荐治疗多种NHL
本版指南增加的主要内容是推荐苯达莫司汀在NHL中的应用。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强
苯达莫司汀是携带一个嘌呤环的烷化剂,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抗代谢药)的双重作用机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苯达莫司汀即由前东德研制而成,并被广泛应用,但是直到冷战结束,该药才在欧洲进行了多项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疗效非常可观。
SLL/CLL
苯达莫司汀单药作为SLL/CLL一线治疗选择
苯达莫司汀±R作为SLL/CLL二线治疗选择
在2007年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上,德国学者(Knauf)公布了一项国际Ⅲ期临床研究结果。
该研究比较了苯达莫司汀与苯丁酸氮芥单药治疗305例初治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疗效。
苯达莫司汀组的总有效率(ORR)显著高于苯丁酸氮芥组(68%对9%,P<0.0001),两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30%和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1.7和9.3个月(P<0.0001),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18.9和6.1个月(P<0.0001)。两组的总生存期(OS)无显著差异。患者对药物毒性耐受良好。
美国FDA据此于2008年3月批准该药用于治疗弥漫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SLL/CLL)。
本版NCCN指南将苯达莫司汀单药推荐为SLL/CLL的一线治疗选择,将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R)推荐为SLL/CLL的二线治疗选择。
FL和MCL
苯达莫司汀±R作为FL和MCL二线治疗选择
拉梅尔(Rummel)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了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治疗1~3次复发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或惰性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
该研究共纳入63例患者,结果发现BR方案治疗者的ORR为 90%,CR率为60%,PFS为24个月,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尚未达到。尤值得一提的是,对于MCL患者,ORR高达75%,CR率为50%。
弗里德贝格(Friedberg)等进行了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探讨了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或转化型NHL的疗效及毒性。
结果显示,76例患者的ORR为77% [CR率为15%, 不确定完全缓解(CRu)率为19%,部分缓解(PR)率为43%]。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6.7个月,其中惰性淋巴瘤患者为9.0个月,转化型NHL患者为2.3个月,36%的有效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者对药物主要毒性耐受良好。
据此,本版指南推荐苯达莫司汀±R为滤泡性淋巴瘤(FL)和MCL的二线治疗选择。
2008年9月,切桑(Cheson)等再次报道,对于非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复发B细胞惰性淋巴瘤和MCL患者,BR方案也具有可观的疗效,ORR为 92%(CR率为41%,CRu率为14%,PR率为38%),中位PFS为23个月,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21个月,惰性淋巴瘤和MCL两组疗效相当,患者耐受良好。该研究再次肯定了第3版NCCN指南推荐的方案。
2 蕈样霉菌病/塞扎里(Sezary)综合征(MF/SS):指南重推内容
TNMB分类及分期
皮肤T分期:局限性斑片、丘疹和(或)斑块覆盖全身皮肤面积<10%为T1,斑片、丘疹和(或)斑块覆盖全身皮肤面积≥10%为T2,一个或多个肿块(直径≥ 1 cm)为T3,红斑融合面积占全身皮肤面积≥80%为T4。
淋巴结N分期:未触及有临床意义的浅表淋巴结,无需活检为N0。触及有临床意义的浅表淋巴结,组织病理学Dutch 1级或NCI LN 0~2为N1,Dutch 2级或NCI LN 3为N2,Dutch 3~4级或NCI LN 4为N3;触及有临床意义的浅表淋巴结,但是无组织病理学证实为NX。
内脏M分期:无内脏器官受侵为M0,有内脏器官受累(必须有病理学证实,而且器官受侵为特异性)为M1。
血液B分期:无明显血液学受侵,不典型细胞(Sezary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5%为B0;低血液肿瘤负荷,Sezary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5%,但不够B2标准为B1;高血液肿瘤负荷,Sezary细胞计数≥1000个/μl,呈单克隆性为B2。
临床分类及分期
T1N0M0B0~1为ⅠA期,T2N0M0 B0~1为ⅠB期,T1~2N1~2M0B0~1为Ⅱ期,T3N0~2M0B0~1为ⅡB期,T4N0~2 M0B0为ⅢA期,T4N0~2M0B1为ⅢB期,T1~4N0~2M0B2为ⅣA1期,T1~4N3 M0 B0~2为ⅣA2期,T1~4N0~3 M1 B0~2为ⅣB期。
治疗推荐
趋滤泡性、发生大细胞转化或B1患者预后差,建议按照ⅡB或Ⅲ期并B1治疗;针对皮肤的局部治疗应限于斑片或斑块患者,不适用于肿瘤期患者;ⅡB期有广泛肿瘤病灶的患者,在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TSEBT)治疗后应继续给予辅助性全身生物治疗,以延长缓解持续时间;Ⅳ期伴巨大淋巴结或者内脏受累的患者,建议采用全身治疗,B类药物更常用,起效更快,A类药物也可以使用(表)。
3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在多种类型NHL中的应用再获强调
本版指南继续强调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SCT)在多种病理类型NHL中的应用价值。
在年龄<70岁的Ⅱ~Ⅳ期SLL/CLL患者中,诱导治疗有效或进展的患者,尤其是PR患者,均可考虑行大剂量化疗联合Allo-SCT。推荐大剂量化疗联合Allo-SCT作为MCL的二线巩固治疗方案,大剂量化疗联合非清髓性Allo-SCT用于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的巩固治疗。
鉴于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存在移植物抗T细胞淋巴瘤效应,因此,对于ⅡB期以上的难治复发的MF/SS患者,如果多种全身治疗效果差,可以考虑Allo-SCT,但是理想时机应该是诱导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疾病尚未进展,移植前可行TSEBT进行减瘤治疗。
4 PET-CT:应用仅限于部分类型淋巴瘤
正是PET-CT的引入使淋巴瘤的评效标准在2007年被重新修订,并取消了CRu,但是PET-CT在淋巴瘤中的价值仍存有争议,本版指南再次指出,PET-CT的应用仅限于部分病理类型的淋巴瘤。
PET-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可能大于其他类型淋巴瘤,尤其在诊断时可能会导致9%的患者因分期上调而改变治疗;在治疗中期行PET-CT再分期,对于鉴别纤维病变和活性肿瘤病灶有一定价值,但是易出现假阳性,应慎重对待,不应作为临床常规使用;如果用于放疗前评效及治疗结束后再分期,在更改治疗方案之前应对PET阳性病灶再活检,治疗结束后至少8周再行PET检查。
对于PTCL,如果常规CT显示有残留病灶,尤其是治疗前做过PET检查的患者,推荐行PET再分期,在更改治疗方案之前应对PET阳性病灶再取活检。
表 MF/SS推荐治疗方案
皮肤治疗 | 全身治疗 | 联合治疗 |
局限性/局部皮肤受侵 | A类 | 皮肤治疗+全身治疗 |
外用皮质激素 局部外用化疗药物(氮芥、卡莫司汀) 局部放疗(尤其适用于孤立病灶,24~36 Gy) 外用维A酸类药物(蓓萨罗丁) 光疗(UVB治疗斑片或薄斑块,PUVA治疗厚斑块) |
维A酸类(蓓萨罗丁,维A酸,异维A酸) 干扰素(α或γ干扰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vorinostat) 体外光分离置换法 地尼白介素2 甲氨蝶呤(≤100 mg qw) |
光疗+维A酸 光疗+干扰素 光疗+光分离置换法 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光分离置换法 |
广泛皮肤受侵 | B类 | 全身治疗+全身治疗 |
外用皮质激素 局部外用化疗药物( 盐酸氮芥,卡莫司汀) 光疗(UVB/nbUVB或PUVA治疗斑片或薄斑块;PUVA治疗厚斑块) 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30~36 Gy)(用于皮肤症状严重或广泛厚斑块或肿瘤性病灶或对其他治疗效果差者) |
一线治疗 脂质体多柔比星 吉西他滨 二线治疗 苯丁酸氮芥;喷司他丁 依托泊苷;环磷酰胺 替莫唑胺;甲氨蝶呤(>100 mg,qw) |
维A酸+干扰素 蓓萨罗丁+地尼白介素2 光分离置换法+维A酸 光分离置换法+干扰素 光分离置换法+维A酸+干扰素 |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