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减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负压吸引装置排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常用于肠梗阻、消化道手术前后等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包括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预防并发症等。
1、缓解症状胃肠减压能快速减少胃肠道内积气和积液,有效缓解因肠梗阻、胃潴留等引起的腹胀、恶心呕吐。通过负压吸引,可降低胃肠内压力,避免因压力过高导致胃肠壁缺血或穿孔。对于术后患者,胃肠减压有助于减少吻合口张力,促进愈合。需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若出现血性或胆汁样液体,可能提示出血或胆道损伤。
2、术前准备在消化道手术前实施胃肠减压,可排空胃内容物,降低麻醉过程中误吸风险。尤其对于幽门梗阻、肠扭转等急诊手术,减压是关键的术前准备措施。操作时需确认胃管位置正确,避免误入气管。术前减压时间通常为6-8小时,但需根据病情调整,长期减压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
3、术后恢复术后胃肠减压有助于维持消化道休息状态,减少胃肠蠕动对手术创面的刺激。常见于胃大部切除、肠吻合等手术后,通常持续至肠鸣音恢复或肛门排气。需定期冲洗胃管防止堵塞,记录24小时引流量,超过1000毫升时需警惕体液丢失过多。过早拔管可能导致吻合口瘘,延迟拔管则增加感染风险。
4、治疗辅助对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胃肠减压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和胰液刺激,可缓解胰腺炎症状;对出血患者可观察出血量变化。治疗期间需联合禁食、抑酸药物使用,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若引流液突然减少伴腹痛,需排除导管移位或堵塞。
5、并发症预防长期胃肠减压可能导致鼻腔黏膜损伤、吸入性肺炎或电解质紊乱。应每日清洁鼻腔,定期更换固定胶布;床头抬高30度可减少反流风险;监测血钾、钠等指标。使用硅胶材质胃管可降低黏膜刺激,儿童或清醒患者可选择较细型号。拔管前需夹闭观察,确认无腹胀呕吐后再移除。
实施胃肠减压期间,患者应保持半卧位,避免突然体位改变导致导管脱出。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2-3次,冲洗前后需抽吸确认通畅。记录引流液量、颜色和性质,异常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恢复饮食应从少量流质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若出现剧烈腹痛、呕血或引流液骤增,需立即就医处理。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