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仍能走路通常提示损伤较轻,但需结合肿胀程度与疼痛性质综合判断。踝关节扭伤可分为韧带拉伤、部分撕裂、完全断裂三种程度,能否负重行走与韧带损伤程度无绝对相关性。
轻度崴脚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轻微肿胀和压痛,此时关节稳定性未受明显影响,行走时疼痛感较弱。这种情况多因行走时足部内翻导致外侧韧带轻微拉伸,可通过休息、冰敷、弹性绷带固定等方式处理。但需注意持续行走可能加重软组织水肿,建议限制活动量并使用护踝保护。
若行走时出现关节松动感或剧烈刺痛,提示可能存在韧带完全断裂或合并撕脱性骨折。部分患者在肾上腺素作用下仍可勉强行走,但次日会出现明显淤血和活动障碍。这种情况需要影像学检查排除距腓前韧带断裂、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等严重损伤,必要时需石膏固定或手术修复。
无论损伤程度如何,崴脚后48小时内都应遵循RICE原则处理。恢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淋巴回流,两周后逐步加入平衡垫训练增强本体感觉。老年患者或反复崴脚者建议进行双足提踵练习强化腓骨肌群,长期踝关节不稳可能继发创伤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