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手术通常包括复位固定、内固定植入、术后康复三个阶段。手术步骤主要有术前评估、麻醉准备、体位摆放、骨折复位、内固定选择、切口缝合、术后监测等环节。
1、术前评估术前需通过X光片、CT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合并伤及出血风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对于不稳定型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需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2、麻醉准备多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对于高龄或心肺功能较差者需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建立静脉通路并备血,监测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麻醉后留置导尿管,避免术中膀胱充盈影响操作。
3、体位摆放根据骨折部位选择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使用体位垫保护骨突部位。对于Tile C型骨折可能需要术中牵引复位,需提前准备牵引装置。体位摆放需确保C型臂X光机能够多角度透视。
4、骨折复位通过牵引、按压或器械辅助实现骨折端解剖复位。对于垂直不稳定型骨折可能需使用骨盆复位钳或外固定架临时固定。复位后需多角度透视确认关节面平整度及力线恢复情况。
5、内固定选择前环骨折常用耻骨联合钢板或INFIX内固定系统,后环损伤多采用骶髂关节螺钉或重建钢板。骨质疏松患者可选用锁定钢板,合并髋臼骨折时需加用髋臼重建钢板。植入物选择需考虑生物力学稳定性与软组织保护。
6、切口缝合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留置引流管预防血肿形成。对于开放骨折需彻底清创并延期闭合伤口。缝合后加压包扎,避免切口渗血或感染。
7、术后监测密切观察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足背动脉搏动,预防血管神经损伤。定期复查X光片评估固定效果,逐步开始床上康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制定负重计划,通常需8-12周部分负重。
术后康复期需加强营养摄入,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促进骨愈合。早期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疼痛缓解后逐步开展髋关节活动度训练。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内固定物通常需1-2年后视情况取出。出现发热、切口渗液或持续疼痛需及时复诊排除感染或内固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