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即骨髓穿刺术,操作步骤主要包括术前准备、定位消毒、局部麻醉、穿刺取样、术后处理五个环节。骨髓穿刺术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病理学或微生物学检查。
1、术前准备核对患者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准备骨髓穿刺包、无菌手套、消毒液等器械,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以缓解紧张情绪。根据穿刺部位选择合适体位,髂后上棘穿刺需俯卧位,胸骨穿刺需仰卧位。
2、定位消毒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嵴最高点后1-2厘米处,胸骨穿刺点选第2肋间胸骨体中线上。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皮肤三遍,消毒范围直径超过15厘米,铺无菌洞巾建立无菌区。
3、局部麻醉用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皮肤、皮下及骨膜,注射前需回抽确认无回血。麻醉深度需达骨膜表面,注射后按压片刻促进药液扩散。观察患者无过敏反应后开始穿刺操作。
4、穿刺取样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设定在适当长度,成人髂骨穿刺深度约1.5厘米。垂直旋转进针至有落空感,拔出针芯接注射器抽取骨髓液0.2-0.5毫升。必要时可进行骨髓活检,使用特制针具获取骨髓组织条。
5、术后处理拔针后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5-10分钟,观察无出血后覆盖敷料。嘱患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将骨髓液迅速涂片或注入抗凝管送检,记录穿刺过程及患者反应。
骨髓穿刺后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或感染迹象,出现持续疼痛或发热应及时就医。术后24小时内避免沐浴,一周内不宜进行重体力劳动。饮食可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穿刺过程中如遇骨质硬化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改用骨髓活检针或更换穿刺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