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肠梗阻可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药物治疗、灌肠处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造口肠梗阻通常由术后粘连、粪便干结、肠管扭转、肿瘤压迫、造口狭窄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减少高纤维食物摄入如芹菜、竹笋,选择低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蒸蛋。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饮水量需达到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添加温盐水帮助软化粪便。若为临时性造口,需同步记录排便量与性状变化。
2、腹部按摩沿结肠走向顺时针环形按摩脐周,配合热敷每次15分钟,每日重复3-4次。按摩前需确认无剧烈腹痛或发热,手法需避开造口周围5厘米区域。可辅助使用薄荷油等外用制剂促进肠蠕动,但需防止皮肤刺激。
3、药物治疗乳果糖口服溶液可增加肠道渗透压缓解便秘,莫沙必利片促进胃肠动力,开塞露用于紧急通便。需注意乳果糖禁用于肠穿孔风险者,促动力药避免与抗胆碱药联用。长期便秘者可短期使用聚乙二醇4000散,但须监测电解质平衡。
4、灌肠处理采用38℃生理盐水500毫升低压灌肠,灌肠管插入深度不超过10厘米。操作前需评估造口黏膜状态,灌肠液保留10分钟后排出。禁忌高压灌洗或使用刺激性灌肠液,合并肠炎时需改用甘油灌肠剂。
5、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机械性梗阻,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段切除吻合术。术前需完善CT或造影明确梗阻部位,术后需加强造口护理防止感染。恶性肿瘤压迫者需联合肿瘤减灭术,术后可能需调整造口位置。
造口护理需每日观察排泄物性状与造口颜色,使用防漏膏保护周围皮肤。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睡眠时建议侧卧减轻腹压。定期随访复查腹部超声,突发剧烈腹痛或造口停止排气排便需立即就医。饮食过渡需从流质逐步恢复至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12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