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症状监测、药物管理、活动限制及就医时机等事项。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肿瘤、粪石嵌顿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
1、饮食调整急性期需严格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缓解期可逐步尝试清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恢复期选择低渣半流质如粥、烂面条,少量多餐。长期预防需减少高纤维食物摄入,如芹菜、竹笋,同时保持水分充足。
2、症状监测每日记录腹痛程度、呕吐频率及排便情况。若出现持续绞痛、呕吐物带血、发热或心率加快,提示可能发生肠绞窄。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辅助评估,腹胀加重时需测量腹围变化。儿童患者家长需特别关注哭闹不安、拒食等非典型表现。
3、药物管理禁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颗粒,可遵医嘱使用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片或渗透性泻药乳果糖口服溶液。疼痛剧烈时短期应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避免使用吗啡类镇痛药。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仅适用于确认感染时,不可预防性使用。
4、活动限制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症状缓解后可在床边缓慢行走促进肠蠕动,避免突然弯腰或剧烈运动。术后患者需按医嘱使用腹带保护切口,三个月内禁止提重物超过5公斤。长期卧床者每日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
5、就医时机初次诊断肠梗阻应立即住院治疗。出院后若8小时内无排气排便,或呕吐物呈粪臭味需急诊复查。结肠梗阻患者出现便血、贫血消瘦时需排查肿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反复发作需评估粘连松解手术指征。老年患者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尽早干预。
肠梗阻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及餐后立即平卧。术后患者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但需避开切口位置。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病史,外出时备好应急药物。每3-6个月复查腹部CT或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克罗恩病等基础疾病者。出现轻微腹胀时可尝试膝胸卧位缓解,同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