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可通过流质饮食、低渣饮食、少量多餐、补充电解质、避免产气食物等方式调整饮食。肠梗阻可能与肠道粘连、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1、流质饮食急性期或术后早期建议选择米汤、藕粉、过滤蔬果汁等流质食物,减少肠道负担。流质饮食需保证每日热量摄入,可添加肠内营养粉如短肽型全营养素。避免浓稠或含颗粒的汤汁,防止加重梗阻。
2、低渣饮食症状缓解期宜选用蒸蛋羹、嫩豆腐、去皮鱼肉等低纤维食物。限制粗粮、坚果、芹菜等高渣食物摄入,降低肠腔压力。烹调方式以炖煮、清蒸为主,禁用油炸、烧烤等加工方法。
3、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进食,单次食量控制在200毫升以内。餐间间隔2-3小时,用餐时细嚼慢咽。可采用计量餐具控制摄入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食引发肠管扩张。
4、补充电解质频繁呕吐者需口服补液盐或饮用淡盐水,预防低钾血症。可适量饮用椰子水、稀释运动饮料,维持钠钾平衡。记录24小时出入量,出现尿量减少需及时就医。
5、避免产气食物禁食豆类、碳酸饮料、洋葱等易产气食物。乳糖不耐受患者应暂停乳制品,改用无乳糖配方。餐后适当走动促进排气,但避免剧烈运动。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每阶段饮食调整需观察排便情况。日常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每日适量活动。若出现持续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应立即禁食并就医。长期反复发作患者建议完善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