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型胰腺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胆源型胰腺炎通常由胆石症、胆道感染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1、禁食胃肠减压发病初期需严格禁食,通过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降低胰管内压力。禁食期间需静脉补充营养,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饮食。
2、液体复苏早期积极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预防器官灌注不足。每日需补充3000-4000毫升晶体液,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减少胰腺坏死。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抑制胰酶分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控制感染,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减少胃酸分泌。疼痛剧烈时可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镇痛。
4、内镜治疗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内镜治疗能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胰管压力。治疗时机宜选择发病后24-72小时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概率。
5、手术治疗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脓肿等并发症时需手术清创。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坏死组织清除术、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手术时机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通常选择发病2-4周后实施。
恢复期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道情况,胆石症患者建议病情稳定后尽早行胆囊切除术预防复发。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