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小儿痢疾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志贺菌、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保持卫生、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
1、感染性因素
小儿痢疾的主要原因是病原体感染。志贺菌和沙门氏菌是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轮状病毒则是病毒性痢疾的主要病因,尤其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也可能导致痢疾,但相对较少见。预防感染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或饮用不洁水源。
2、环境与卫生条件
不良的卫生环境是小儿痢疾传播的重要途径。家庭或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差,如餐具、玩具未彻底清洁,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家长应定期消毒儿童接触的物品,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进食前和如厕后。
3、免疫力低下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近期感染其他疾病都可能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痢疾的风险。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补充免疫增强剂。
4、治疗方法
小儿痢疾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细菌性痢疾通常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病毒性痢疾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补充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寄生虫感染需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甲硝唑。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香蕉和苹果泥,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小儿痢疾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痢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