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样大便可能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抗寄生虫药物、免疫调节剂、肠道微生态调节等方式治疗。
1、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导致结肠黏膜炎症,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治疗需使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等抗生素,配合补液防止脱水。
2、阿米巴痢疾: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侵袭肠壁形成溃疡,典型表现为果酱样恶臭大便。可选用甲硝唑、替硝唑、二氯尼特等抗寄生虫药物,严重者需联合肠外阿米巴药物治疗。
3、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异常引发结肠连续性炎症,常见血性腹泻伴体重下降。轻中度使用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氨基水杨酸制剂,重度需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4、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型排便,多与精神压力相关。建议使用匹维溴铵调节动力,双歧杆菌改善菌群,必要时联用洛哌丁胺控制腹泻症状。
出现血便、发热或持续腹泻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